近日,江蘇省藥監局發公告稱,根據《行政許可法》、《藥品管理法》、《藥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經百時美施貴寶(中國)醫藥有限公司書面申請,決定注銷百時美施貴寶(中國)醫藥有限公司的《藥品經營許可證》,許可證證號為:蘇AA5100400。
據了解,百時美施貴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美國藥企BSM在華設立的子公司。業內認為,百時美施貴寶(中國)醫藥有限公司此次注銷《藥品經營許可證》或主要是由于國內兩票制等醫改政策實施,毛利率降低所致。據公開資料顯示,BSM在國內設立這一新公司,旨在進一步完善其在中國市場戰略布局,增加在中國市場業務運營的靈活性,并有助于加速擴展生物制藥產品線。在2014年4月其經營范圍,就已更改為“從事化學藥制劑、化學原料藥、抗生素原料藥、抗生素制劑、生化藥品、生物制品的批發、傭金代理...以及藥品的研究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市場營銷咨詢服務、貿易信息咨詢服務。”
目前,對于業內諸多猜測,BSM已經給出解釋,其表示該子公司成立后主要專注于倉儲業務。因國內藥品流通領域的政策變化,公司才選擇停止了上述無錫子公司的相關業務,并主動向江蘇省藥監局申請注銷了該無錫子公司的藥品經營許可證。但BSM也明確提出,未來在中國的藥品經銷及所有業務將不會受到以上變化的任何影響,BSM將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并且,未來五年內,BSM還將加快引入全球創新產品線,在中國引入近30個創新產品或適應癥。
從整體來說,此次BSM《藥品經營許可證》的注銷可以說只是其在國內的一種業務調整、戰略布局調整。實際上,除了BSM,在過去有很多跨國藥企都在國內設立了分銷商業公司,在取得GSP證書后,將更多的藥品進行銷售。但隨著國內一系列醫改政策的發布及實施,這類商業公司毛利率降低,也導致越來越多跨國藥企開始選擇剝離非核心資產,除了注銷《藥品經營許可證》外,注銷多款上市藥品、出售生產基地等也不在少數。
據了解,在今年3月17日輝瑞中國就與開放式生物制藥技術平臺公司藥明生物宣布達成一項收購協議。藥明生物將收購輝瑞中國位于杭州的生物藥生產基地,相關員工也將由藥明生物接收。資料顯示,此次收購的生物藥生產基地面積達五萬平方米,于2018年投入GMP生產,包括一條原液生產線和兩條制劑生產線。該交易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后將迅速提升藥明生物原液和制劑產能,滿足激增的商業化生產服務需求。
而早在2019年4月,禮來也與中國醫藥公司億騰醫藥簽署協議,向其出售旗下抗生素產品希刻勞和穩可信在中國大陸的權利,以及位于蘇州的希刻勞生產工廠。另外,GSK則直接將其競爭對手賀普丁(拉米夫定)連同蘇州工廠100%股權以2.5億元出售給復星醫藥。
從整體來看,近年來跨國藥企選擇剝離非核心資產很頻繁,也很正常。其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來瘦身,從而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已成常態。在此背景下,業內認為,在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成為跨國藥企必爭之地,以及醫改持續推進,帶量采購范圍不斷拓展的大背景下,跨國藥企的戰略將進入加速調整期。未來,為了降低產品線劃分帶來的成本風險,提高團隊合作效率及更加緊密的團隊合作,預計還會有更多藥企將持續“瘦身”。